课堂实录:告别婉约是为了变得豪放
今天刚发讲义的时候,翻看了一下讲义的内容,便有一种想要立刻长啸一声的冲动。“山抹微云”,考过;“今昔元夜”,背过;沈园绝恋,听过。当然,关于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也是相当喜爱的。
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“人约黄昏后”。今年去年对比,月与灯依旧,但佳人却已不在。如此想来,不由得泪满春衫袖了。今昔对比,悲欢交织。曾经在小学时,背过这首词,还玩笑似的把生查子的查念作“渣”音(不过似乎的确是那个读音?有待考证哟。)那个时候没有理解到这样一个词人的心境,仅仅是认为“嘛,欧阳修的词作也就这样而已了”。但今天这么一讲,我才恍然大悟。这首词不是粗浅地那么简单,而是一种手法,名“白描”。之前初中的诗歌鉴赏专题也有提到过这个,不过没有一下子就想到,着实不该啊。再与泓二先生一起细细一品,一种“来年不见去年人,物是人非”的痛苦一下子从白纸黑字中跳跃而出,萦绕在眼前。略略思索一下,似乎也是这样一个道理:并非是要那种词藻精丽的诗词文言才称得上是国学。国学,是雅俗共赏的;更何况,这样浅白的语言更容易流传,使“词”这项文化在历史上能够立足。而且,现在我反而认为,像这样的语言,更质朴、更真实,更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。念着念着欧阳修的词句,便有一个个的画面毫无征兆的跳了出来。这样的“点到即止,引人思考想象”也是这首《生查子·元夕》的妙处。
下一位词人便是陆游了。恰好的是,我们小组在学校的诗歌鉴赏活动中是负责讲解陆游生平及其诗词的,当时还差点把他讲成一个婉约词人了(偷乐)。在大家的印象里,他一直是个爱国的诗人,一首《示儿》名垂千古。但他也有婉约的一面。尤其是这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后来成为了一篇关于爱情的佳作。其实第一句更像是往昔的回忆,春色宫柳,写出了陆游与唐婉曾经的美好幸福。但下句一个转折,东风且恶,再有下面一连三句,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“东风”的心理抒写了出来,并补足一个“恶”字:“欢情薄。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 。”这样一段美满姻缘被拆散,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,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。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?接下来 ,“错,错,错”,一连三个“错”字,连迸而出,感情极为沉痛。词的下片由对往事的回忆转为对现在生活的感慨。春如旧,但人却白白地瘦了——怎叫得人不伤悲?几笔勾勒,一句“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”仅仅的八个字,却真实地道出了陆游心中之痛。而最后一句“莫、莫、莫”我则认为有两种理解。其一,正如邱老所言,此莫乃“寞”的通假,道出词人心中的孤独哀伤;其二,词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,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,百感交集,万箭簇心,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,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,提笔写下三个大字。事已至此,再也无可补救、无法挽回了。于是快刀斩乱麻,罢了,罢了,罢了!至此,全词已毕。
上面怎么感觉写的是一篇不算完整的诗歌鉴赏呢……
总之是这样。当时我们组负责讲陆游时,共讲了三首诗词,而其中有两首都是婉约词,所以当时给班上的人造成了陆游是个婉约词人的假象——虽说他是有几首婉约词,不过恰恰不幸地是都被我们挑中了。一人讲两首《钗头凤》,两人合讲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,而我讲的是《临江仙·离果州作》,一首相当不出名的小词罢了(照着宋词鉴赏辞典的思路写了1000字多的鉴赏……)。说起来,这样的活动也是相当有趣的呢,至少让班级上所有的人都开始对这些中国的诗人词人感兴趣起来,更有甚者就此迷上一位文人。大概让整个班的国学素养提上了一个档次吧。
老师说婉约词就讲这些了,明天将开始新的旅程:告别婉约是为了变得豪放。
MG 于2013-07-16 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