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听泓二先生的国学已经整整一年了,要提笔写下这样一篇课堂实录以及听课的感受,仍觉有些为难。但由于对泓二先生的尊敬与爱戴,使我不能不静下心来耐心整理今天课堂的内容,写成这样的一篇文章。
记得是从春秋战国的孔孟听起,不知不觉,今天讲的已是晚唐杜牧了。仍是以集体诵读开启泓二先生的国学时间,虽然先生的谆谆教诲“每天8分钟,练就童子功”未尝刻意履行,但开课前这短短几分钟的诵读,也是一个温故的好办法。
接着,先生便用一贯轻松调侃的细语为我们娓娓道来杜牧的故事:“杜牧是名门之后,高中进士也是开了后门的……”先生用讲童话般的口吻,如连珠炮似的妙语将我们带回了唐文宗时的大唐,一个英姿飒爽,不拘小节,才华横溢的杜牧浮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。小学时那个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杜牧,俨然在我们心中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。自认为杜牧是一个很有趣的人,就像我们的先生,风趣幽默,喜爱调侃,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便是这样深刻的调侃。若是一节国学课没有听到笑声,那就不是泓二先生在讲。所以许多同学,像我,都把上国学课当成一件乐事。今天初看教案上的那几首童年时代就朗朗上口的诗时,不禁在心底发出了疑问:先生今天是想让我们“梦回小学”吗?也不禁多了一丝轻视。当发现先生提的问题我一个也不能清楚地回答时,我又为刚刚的肤浅感到一丝羞愧。总觉得小学学的那些都是入门级的诗歌,不值得深究,《长恨歌》 《离骚》这些长篇大论才是古文的精粹。殊不知这些古诗都是唐诗中的殿堂级作品。小学都是诵读,只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字面的意思,为考试打下了基础,却忽略了很多字下的含义。像“路上行人”是指诗人本人,心里的惯然理解让我不能接受,但用理性思考须臾,便会知道这样是恰当到极致了,诗人怎会知道路上行人“欲断魂”,必是诗人心中“欲断魂”。先生的高明便在此刻彰显,相信那些同学对先生的敬佩便是由这样的情况而生。
最后,先生还用多媒体为我们普及了宋词的常识,这些知识也是我们在学过了《水调歌头》《声声慢》等好些宋词之后第一次听见,诸如“倚声填词”,“词牌”,“平仄”,甚至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词是可以唱的。
先生的国学是生活的国学,而不像语文课本上那些脱离生活的古诗词。国学课在欢笑与思考中开始,又在欢笑与思考中结束。
先生的话是能触及我们灵魂的,他并不是为了讲国学而讲国学,我认为他是教我们体味人生的哲理,参悟人生的禅意。让我们体会大文人们那不同于常人的心境,我们可以明显听出先生不是照本宣科,他是在用自己日积月累的学识感触我们的心灵。我想这就是先生“不做经师做人事”理念的体现。这样的课堂也正体现了泓二先生“学识 人格 激情 幽默 口才”的理念。
先生只是我们的领路人,他向我们传播他的理念与思考,也会向更多的人传播他的理念与思考,路还得由我们自己来开拓。我想这便是泓二先生的真实想法吧。
评论